嗨,欢迎来移动互联网服务管理中心!登录 注册
咨询热线:010-8646 7001
主页 > MICP云 > 行业要闻 >

栏目导航

“互联网+”加速推进 智力建设不可或缺

未知 / 李美英 / 2016-04-12 15:28

  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的广泛推进必须以大量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智力建设”。伴随着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融合日益加深,产业对具备复合、跨界、融合能力的人才需求愈加迫切,亟须培养具备开拓性思维、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素养的人才队伍,为我国“互联网+”持续深入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互联网+”对智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应用,涵盖信息技术、金融、交通、能源、教育等各个方面,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超越了过往一切时代。

  ——“互联网+”的推进亟须复合型人才“互联网+”模糊了不同产业、部门和地区的界限,这就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既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又了解传统产业发展瓶颈;既懂相关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对行业趋势进行准确预判,又熟悉社会和了解国情。“互联网+”不仅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又强调创新思维的超前性和探索性,要求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向“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发展。

  ——“互联网+”的推进亟须应用型人才“互联网+”作为新兴融合创新领域,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创新思维,还要求能够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应用创新,具备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或多方位服务市场的能力;不仅要求对相关领域的生产、运作等实际状况比较了解,还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具备较高水平、较高层次的实际操作能力或实践能力。

  ——“互联网+”的推进亟须全球高端人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趋势,特别是在很多关键领域我国的实力比较薄弱,在此背景下推进“互联网+”,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加严峻。为确保“互联网+”的顺利实施,必须树立全球化的战略思路,不仅要求加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顶尖能力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充分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人才,特别是要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融合型高端人才,以期在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

  “互联网+”智力建设面临新局面

  ——新的人才环境初见端倪

  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对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制度,持续推进实施“千人计划”等,我国基本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有普通高校2542所,在学研究生达184.8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547.7万人。其中,超过2000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约为300万。

  ——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据统计,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开发人员需求量大约为200万,但实际从业人员不到70万,供需差距悬殊;软件人才缺口高达40万。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端融合型人才的占比较低,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领域缺乏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新兴融合领域也同样面临严重的人才匮乏。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制不合理。目前高校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产业发展接轨不够,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持续性和及时性。

  四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2014年11月最新发布的《IMD世界人才报告》中显示,中国的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位列全部60个国家中的第43名,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

  此外,目前我国融合创新人才还存在投入力度不足、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

  “互联网+”智力建设需开拓新路径

  ——加强应用能力培训

  鼓励地方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政府购买服务为当地求职人员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在上海、江西、新疆等地均有成功施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开展“互联网+”技能培训中可借鉴此种方式,聘请专业机构和专家面向社会人员特别是广大传统企业的就职人员,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全面提升公众对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加强制造业、农业等领域人才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互联网培训,鼓励互联网人才与传统行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推动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通过信息咨询、人才交流、合作培训等方式进行良性互动和高端人才交流,强化互联网和其他行业对“互联网+”融合领域的理解。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传统领域和互联网领域人才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方式加强业务往来,促进人才跨领域流动。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调整高等院校的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培养“互联网+”亟须的复合型人才。应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鼓励普通本科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积极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及时淘汰过时的课程内容,将“互联网+”涉及前沿研究成果尽快引入到相关专业教学中,以适应“互联网+”对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

  推行“双导师”制,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已开展“双导师”实践,每名研究生除了校内专业导师外,还有一名由社会金融机构高管、高级研究人员担任的校外导师,从效果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可在更广范围内推行这一制度,并鼓励各类专业学校聘请互联网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快速扩散。

  ——鼓励联合培养培训

  推动产教融合,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鼓励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在院校建立“互联网+”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支持高校派送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兼职,鼓励教研人员为企业提供咨询、接收企业委托的科研任务等。扶持和鼓励相关行业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或实习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利用全球智力资源

  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对“互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引进的经费保障,在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中进一步加大对引进海外“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出台针对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技术、管理团队的优先引进政策。完善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完善国内移民、签证等制度扫除人才引进障碍。世界各国在完善移民、签证等制度,放宽人才准入限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美国每年共有14万个职业移民名额,引进了大量高级人才。此外,美国、加拿大、德国、印度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为了吸引人才都承认或默认双重国籍。可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扫除人才引进的身份障碍,创造有利于人才引进的大环境。

  鼓励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高端人才资源。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直接延揽或合作培养人才;支持企业利用任务外包、产业合作等方式,吸引利用外国人才;鼓励企业或机构通过邀请国际“互联网+”领域的知名人员来我国参与论坛、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前沿技术和趋势的把握。

中心简介 组织机构 服务管理中心章程 官方公告 联系我们